蜂螫意外 「虎頭蜂」最凶猛頭號殺手
在台灣,「胡蜂科」的虎頭蜂及長腳蜂,是最常造成蜂螫傷害的蜂種,尤其是體型較大、體色黑黃鮮明的虎頭蜂,性情最凶猛、威脅最嚴重,其中又以黑腹虎頭蜂的毒性最強。
秋季蜂類攻擊性最強 最易螫傷人
每年9至11月是虎頭蜂攻擊性最強的時節,因為此時適逢幼蜂成蛹期,蜂巢內個體急速增加,蜂群對食物的需求量遽增,但野外食物來源卻漸漸減少,加上蜂群新勢力形成,皆使得蜂群攻擊性增強,最容易螫人。
頭部近身飛行打轉 「巡邏蜂」在示警
在野外若遇見蜂類在身邊迅速繞圈飛行,且在頭部或近身飛行打轉,極可能是負責維護蜂群安全的「巡邏蜂」。當巡邏蜂受到騷擾或攻擊時,會分泌警戒費洛蒙,並藉空氣迅速傳遞給同伴,讓蜂群循跡展開攻擊。
巡邏蜂盤旋不去別再前進 應靜靜離開
若發現2、3隻巡邏蜂在身旁打轉、盤旋不去,表示已被蜂類視作敵害,此時應保持鎮靜、停止前進,緩慢安靜離開現場,稍後蜂類多半也會自然離開,切忌動手拍蜂,此舉反而會招致蜂螫。
遭蜂螫切勿拍打 以鑷子拔除毒針
若意外遭蜂螫,切勿用力拍打,否則尾刺或毒針可能螫得更深。應以鑷子、刀片鈍部、或信用卡等工具,慢慢拔除尾刺或毒針,不可用手擠以免弄破毒囊,接著再用肥皂水或消毒水清洗患部後冰敷。
蜂螫後突呼吸困難、蕁麻疹 立刻就醫
蜂螫患處可能出現疼痛、刺激感、癢及紅腫等症狀,可服用抗過敏、止痛藥物,症狀多在數小時內緩解。然而,遭蜂螫者若出現呼吸困難、意識不清、蕁麻疹、氣喘、血管水腫等過敏反應,一定要立刻就醫。
多次遭蜂螫引起毒性反應 恐肝腎衰竭
蜂螫還會引起「毒性反應」,常發生在患者被多次蜂螫後,因毒素累積所致,症狀包括水腫、倦怠感、嘔吐、腹瀉、頭痛、低血壓、抽筋、意識不清及急性腎衰竭,少數病人還會有凝血異常、橫紋肌溶解、肝功能異常等。
蜂螫急性過敏最致命 數分鐘內恐休克
民眾若在蜂螫後出現毒性反應、過敏反應,或同時遭大批蜂群螫傷,都應尋求醫療幫助。最危險的是急性過敏反應,嚴重可能在數分鐘內引起低血壓、休克而亡,尤其患者過去曾有蜂螫史更易引發。
野外別穿深色或鮮豔衣物 切勿噴香水
民眾至野外參與活動,應避免走進毫無足跡的草徑、草叢,也避免穿著深色、鮮豔、毛織品的衣物,更不要使用香味特殊的化妝品、沐浴及洗髮產品,更不要噴灑、塗抹香水。
遇到蜂類冷靜別動 驅趕亂打反而危險
野外遇到蜂類,以手拍打、揮動衣物驅趕、大動作亂竄等行為,都容易引來蜂群,使自己陷入危險,最好的方式是站立不動,冷靜觀察辨別,並讓牠們自行飛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