口腔長腫瘤等於口腔癌嗎?
陳昇近期傳出切除口腔腫瘤,取消演唱會。其實口腔腫瘤並非全為惡性,大多數口腔腫瘤為良性,但若是長在口腔上皮細胞分化的腫瘤,則99%是惡性腫瘤,而我們所稱的口腔癌就是指口腔內的惡性腫瘤。
國人癌症發生人數 口腔癌高居「第五名」
根據衛福部國健署近期公佈的2017年癌症發生資料,男性發生率最高的前10大癌症中,口腔癌高居第四名,而且在國人癌症發生人數中,罹患口腔癌的人數則高居第五名,不容小覷。
口腔癌是什麼?
發生在口腔的惡性腫瘤總稱口腔癌,大部分屬於鱗狀細胞癌,口腔的任何部位,包括唇、舌頭、舌下、頰黏膜、牙齒、牙齦等都可能發生,而台灣以舌癌、頰黏膜癌、牙齦癌最為好發。
口腔癌症狀有哪些?
- 口腔內部或周圍有腫脹、硬塊、脫皮落屑、或是顏色改變。
- 嘴唇、口腔黏膜潰瘍,或是拔牙傷口持續不癒合。
- 口腔內或附近發生不明原因麻木感、疼痛或觸痛。
- 口腔內不明原因出血。
- 口腔黏膜出現白斑或紅斑。
- 舌頭活動度受阻。
- 頸部有不明原因腫塊。
- 牙關緊閉,張口困難。
- 吞嚥或咀嚼時感到困難或疼痛。
- 牙齦腫脹造成假牙固定不良或不適。
25至44歲男性 是好發族群
罹患口腔癌的人,多為支持家中經濟的25至44歲的青壯年男性,平均死亡年齡為55歲,較其他癌症提早了10年以上,每年有約2300人死於口腔癌,無形中影響了家庭的運作。
25至44歲男性 是好發族群
罹患口腔癌的人,多為支持家中經濟的25至44歲的青壯年男性,平均死亡年齡為55歲,較其他癌症提早了10年以上,每年有約2300人死於口腔癌,無形中影響了家庭的運作。
9成口腔癌患者嚼檳榔 有這些習慣風險更高
光是嚼檳榔,口腔癌治病危險率就是一般人的28倍,若是嚼檳榔、吸菸、喝酒習慣的「三合一族」,患病機率更高達123倍。而口腔癌病患高達9成有嚼檳榔的習慣,因此在台灣,口腔癌幾乎被稱作「口腔檳榔癌」。
不只吃檳榔!這些因素恐致口腔癌
但就算不菸、不酒、不檳榔,愛吃滾燙、刺激性食物者,或咬合不正致使同處黏膜長期被牙齒磨破,以及蛀牙、假牙等過度刺激或刮傷口腔黏膜,都可能引起黏膜發炎病變,惡性發展成腫瘤。
口腔癌黏膜徵兆5字訣:破斑硬麻腫
- 破:長達兩周以上未癒合的口腔潰瘍、嘴破。
- 斑:口腔內出現不明的白斑、紅斑或突起物。
- 硬:口腔或頸部有硬塊出現,觸摸時不一定會疼痛。
- 麻:感覺異常,如下唇麻木、說話吞嚥咀嚼感覺麻木。
- 腫:因腫瘤而臉型腫脹或左右兩邊不對稱。
怎麼預防口腔癌?
- 避免菸酒、檳榔等長期對唇、舌和口腔黏膜的刺激。
- 避免長期食用太熱或太辣的食物。
- 如有不正的牙齒或假牙,對周圍有摩擦,應立即尋求牙醫師協助。
- 營養要均衡,有時缺乏維他命或其他營養素,所造成的口腔黏膜變化,也可能誘致癌症發生。
口腔黏膜檢查只要3分鐘 及早發現存活率高
除了保持上述良好習慣外,國健署建議每兩年一次,花3分鐘由醫師目視及觸診口腔黏膜進行口腔黏膜檢查,診斷是否有癌前病變或癌症病兆,若及早發現並立刻接受治療,5年存活率可高達8成5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