登山竄升國旅新熱門 山難事故隨之暴增
今年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響,民眾無法出國旅遊,加上政府「開放山林」政策,登山活動已然成為國旅新熱門;然而,不少民眾低估登山風險,導致山難事故隨之大幅增加,甚至高於歷年平均。
- 近年山域意外事故統計
今年1~8月 已釀295件山域事故
消防署統計,2002年到2019年間,平均每年山域意外事故約159件,近5年來則是平均每年221件,但今年1月到8月,山難已高達266件、共382人,尤其越熱門的山域景點,件數越多。
- 圖表標題
郊山民眾易親近 事故激增2.3倍
根據消防署統計,包括劍龍稜、三貂嶺等郊山,因為離都會區不遠、交通便於到達,且路線多可1天完成,加上社群打卡效應,很受民眾歡迎;但許多「一日山友」缺乏事前準備、輕忽風險,今年郊山山域事故激增2.3倍。
迷途求援案件最多 新手經驗不足所致
今年不僅山域事故大增,迷路及遲歸(失聯)的求援案件也大幅暴增,其中迷路求援案件甚至較去年同期增加1.5倍以上,消防署分析,肇因就是「新手上路,經驗不足」。
網路揪團、商業團 求援比例最高
山域事故求援身份中,又以網路上自行組團或參加商業團的「自組隊伍」比例最高,且是大幅激增,多半是因為成員間體力素質參差不齊,腳程不一落單迷路所致,甚至還曾有商業團登客遭領隊丟包的案例。
親近山林是健康休閒 但要做足功課
資深山友及搜救人員都呼籲,所有登山客應該謹記「安全是自己的責任」,就算是參加登山團,上山前也務訓練體能、測試自身身體狀況、瞭解當次登山路線、學會使用登山專用的手機導航App、下載離線地圖等。
無論行程難易度 緊急求生裝備不可少
無論行程難易度,都應隨身攜帶頭燈,以及緊急求生裝備如雨衣、雨褲、備用電源,還有糖果、巧克力等高熱量食物,保暖的羽絨或化纖外套、輕量求生毯等,最好再備著個人藥物及簡單外傷處理耗材。
下身服裝首選耐磨牛仔褲?錯誤迷思
不少新手誤以為牛仔褲耐磨適合登山,但其實碰到下雨、露水反而吸水增加負重又不易乾,相當NG。服裝應以內層透氣、排汗,外層防風、防雨為主,行進間也不建議穿羽絨衣,避免吸水後失去保暖功能。
團進團出很重要!脫隊是大忌
脫隊是造成登山迷路的主因,民眾組團上山就該「團進團出」、互相照應,過程中更要確保無人落單,資深山友還建議,隊員間若體能落差大,反而要讓腳程最慢者調至隊首後行走,避免眾人漸行漸遠。
登山途中 如何判定自己迷路了?
國內多數熱門的百岳路線上,四處皆有疊石、布條和路標,倘若行走一陣子都沒看到人工指示,或植被過於茂密,看起來不常受人踩踏,或出現難以通過的地形,就要懷疑自己已經偏離主要路線。
好像迷路了 我該怎麼辦?
應立即停止前進,思考有無機會重回有路標的地方,若有一絲遲疑,就應放棄找路,轉而觀察周遭環境,找出適合扎營的地方,接著通報搜救,並分配糧食飲水,做好保暖及防水,且切勿任意移動,否則徒增搜救難度及時間。
- 圖片來源:GettyImages